情緒壞,月經惹的禍?

和月經有關的問題,每個女人一生都會遇上幾次。也是婦科門診最常見的就診原因之一。

文-徐文媛

女人對月經,總有些愛恨交纏的情緒。

來了,是件麻煩事,有時還令人痛不欲生;不來,更令女人緊張、遺憾。

和月經有關的問題很多,痛經是門診中最常見的。

巿 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詹景全表示,痛經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,原發性痛經的病因目前還不確定,常在15~17歲左右發病,「通常是在經期前1、 2天發生,疼痛持續的時間較短,很少超過24小時。」有人認為和前列腺素促使子宮過度收縮有關;另外,有些女性在成熟、結婚、生育後症狀好轉甚至消失,所 以也可能和子宮頸有關;情緒、壓力等精神因素也可能有影響。

經痛到底有多痛?答案因人而異,在臨床上,約有10%的年輕女性會痛到無法忍 受的程度。「曾有個病人是空服員,常痛到不能工作,甚至在飛行時痛到用輪椅推下機,每個月都要到醫院打嗎啡類止痛劑。」後來詹景全建議患者服用避孕藥,症 狀才好轉。避孕藥能使子宮內膜變薄,前列腺素變少,而能減少經痛。

繼發性痛經則多發生在20多歲以後,通常整個經期都痛,與子宮內膜異位、子宮肌瘤、慢性輸卵管炎,或生產時胎盤剝離時造成子宮內痛覺受器被破壞…等因素有關,應診斷確定病因,針對問題治療。

止痛建議

˙常痛經的人,可以在疼痛發生前先吃止痛藥,因為等到很痛時才服藥,效果比較不好。

˙同一種止痛藥不要吃太久,以免身體產生慣性,減低藥效。

˙必要時,口服避孕藥可以改善痛經問題。

你的情緒隨月經周期起伏不定嗎?答案可能是經前症候群。

通常發生在排卵後,約經期前3~10天。經前症候群好發於20~40歲的女性,詹景全表示,大約60%的女性有程度不一的症狀,約5%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,需要治療。

可 能的症狀極多,從情緒上的易怒、焦慮、沮喪、悲傷;到生理上的頭痛、偏頭痛、暈眩、皮膚癢、增重增加、四肢水腫……等都有可能。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 輝政指出,和經前症候群有關的症狀,有記錄的就超過150種,根據不同症狀,有人將經前症候群分為:焦慮、憂鬱、水腫、嗜甜食,4個不同類型。

為什麼會有經前症候群?原因不明,猜測與荷爾蒙失調有關。

學習放鬆,調整飲食及生活作息,有助改善痛經及經前症候群。不過,很多女性認為經期間可多喝熱巧克力或吃甜食的觀念其實是錯誤的。詹景全指出,醣類會使人心情平穩,但只是初期效果,長期下來,反而加重症狀。

在飲食方面,以下是醫師的建議:

1. 足夠的蛋白質、纖維素,避免過多的脂肪、醣類及鹽分。

脂肪和醣類,都會影響荷爾蒙的分泌、鹽分將會使水腫現象加劇,應特別注意飲食中的攝取量。

2. 補充鈣質(1000毫克/每天)、維他命B6及E。

目前的研究認為經前症候群可能與維他命、礦物質有關。基本上,鈣有助放鬆肌肉,紓解痙攣、疼痛現象;B6則可以改善噁心想吐症狀。

3. 冰的食物、飲料容易使子宮收縮,要盡量避免。

此外,女性或許都聽過「月見草油可改善經期不適」的說法。詹景全表示,月見草油或許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,而改善子宮收縮的現象;另外,它的結構類似女性荷爾蒙,因此也有人認為可能改善更年期症狀。但到目前為止,相關的報告十分有限。

月經不規則是另一個常見的婦科問題。

周輝政表示,女性初經前2、3年,月經周期混亂是常見的現象,但超過3年還是不穩定,需要請醫師診斷。

當月經遲到,有性生活的女性,首先應考慮是否懷孕。如果不是,可以驗血了解荷爾蒙的狀況。根據周輝政的經驗,大多數女性檢查後都沒有問題,而是壓力造成的結果,例如換工作、考試。

月經周期是一連串微妙的荷爾蒙變化,很多因素都可能造成影響,導致不來、不規則出血、次數減少、經血量增加或減少等異常現象。

通常,初經平均年齡約13歲(9~17歲都算正常),從月經第一天到下次月經來之間,約21~35天,真正月經周期為28天的女性其實並不多。

詹景全提醒,如果月經周期愈來愈短,45歲以上女性要考慮更年期的可能,年輕女性則要注意是否甲狀腺機能亢進。反之,若周期愈來愈長,超過35天,可能是不排卵性月經、多囊性卵巢或甲狀腺機能低下。如果超過3個月沒來,一定要就醫。

周輝政表示,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發生似乎有增加的趨勢,約6~10%的育齡女性有此困擾。患者通常有膚質變油、毛髮過度生長、月經次數減少等現象,排卵次數減少,影響受孕機率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panw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